手机邮箱

联系电话

010-59338585

bf88必发唐代农书的编撰推广体现出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
来源:bifa88发唯一官方网站 作者:888必发 发布时间:2024-03-12 16:30:27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表现在生产工具、农田水利建设、耕作技术等方面外,还有一个突出表现那就是《四时纂要》、《耒相经》、《茶经》、《膳夫经》等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农书的编撰和推广上。

  一、《四时纂要》。《四时纂要》是韩鄂是在九世纪末参考《汜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农书,总结当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以及他自己的家传体会实录而编著的一部月令式的农学专著。

  全书分为春、夏、秋、冬等五卷,约四万二千多字。韩鄂在本书的序中开宗明义地说“夫有国者,莫不以农为本;有家者莫不以食为本。”明确指出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大国小家的根本。

  书中按照月份时令列举农家应做的各种事项,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防灾防虫、制造、经营、教育等,以农业生产为重点表述农村生活内容,类似于现代人写的“农家大全”或“农家必备”。其中涉及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可以说是现存仅有的唐代农学宝典,对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做出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1、占候和预测。在每月开头,韩鄂都辑录了一些农事占候、禳镇方面的内容,他以时间节。为顺序,从天象、云气、雷、雨、风向、甲子和农作物生产情况来预测。候冷暖和天。变化、推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

  初一早上,如果晴朗无云、温和无风的天。持续到日暮,那么今年的养蚕结果较好,粮食也会获得丰收,价格低贱。若有疾风暴雨,那么今年的养蚕失败,稻谷长不好,丝绵的价格上涨。月末早上有风雨,则粮食价格上涨。初一有雾,那么今年就会有饥荒。

  初一有雷雨,对下等田地作物生长有利,宜麦,禾黍类收成比较好等等。至于说正月初一如果正好碰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百姓不安,则可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至少正月初一和立春重合会有怎样特别的气候表现,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深入的研究成果。

  以往人们把这些占候归结到封建迷信的范畴,但仔细分析,并非都是无稽之谈。古人看到的日月星辰更替、雷雨风向的变化事实上就是地球旋转、气候变化的征候和表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总结,不断加以验证,得出了很多经验性结论。

  因为没有现代观测仪器,仅凭肉眼观察和体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和现代测量有些偏差,但成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并且不断经过实践检验和修正,这些结论有一定的准确性,实际扮演着指导农业生产的角色。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谓的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就是那些尚未被人们探知的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的假面具。

  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和暖温带,受季风影响强烈,季风登陆的早晚、风力的大小、方向、西北风和东南风交汇的地点、时间长短,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配置,都会宜接影响到当年光照、气温、风力和降水量的变化。

  而这正是农业生产必须依赖的条件。这些变化因素不仅直接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必然也对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内容的老百姓的各种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四时纂要》中的占候内容,就是人们长期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总结的经验叠加,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预测和指导,故不可简单地谓之“迷信”而一概抛弃。

  2、农业生产技术。《四时纂要》是韩锣辑录的月令式的农家杂占,全书共有698条,其中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有245条,涉及生产工具的有5条,全面总结了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隋唐时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时节,以及各个时节不同的生产方式。

  如正月要进行春耕,“此月耕地,一当五。是月锄麦,再遍为良。”强调了正月里进行春耕的重要性和良好效果。正月里还可以种葵、治莲畦、种藕、种冬瓜,栽树、接树、种梓、种桑、种竹、种柳、种榆、种白杨,还要收羊种、贮羊粪等;

  二月里还要耕地,“此月耕地,一当五也”,这是春耕的延续。二月种谷、种大豆、种旱稻、种粟、种瓜、种胡麻、芋、韭、建、茄、种蜀芥、芸臺、种薯殺、种地黄、下鱼种、种红花、牛莠、黄菁、百合、决明、枸杞、牛膝、种大葫芦、种茶、种桐、种栋、种园篱等。

  三月种谷、种大豆、种水稻、种黍標、种麻子、种瓜、胡麻、紫草、种蓝、冬瓜、萬苣、种姜、兰香、荏、蓼、种石榴、种菌子、种曩荷、种慧茵、栽杏、修蚕具、种木棉等。二三月是播种的繁忙季节,这期间下种的植物种类繁多。

  经缪啓愉先生研究,这一条内容引自《齐民要术》,也就是说北魏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豆类作物有提高产量的作用。

  我们可以推测,经过一百多年的应用,以豆类作物纳入轮作周期来提高地力,增加产量的绿肥轮作制,在隋唐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五六月种豆,来年春天种谷,一亩可以收10石,这样的产量与隋唐时期粮食平均亩产1石相比,确实称得上是高产。

  七月耕茅田、开荒田、煞谷地、种苜蓿、种葱、莓、胡荽、蔓警、蜀芥、芸蓦、种桃、柳等。这段话讲的开垦荒山泽田,采用放火焚烧荒草树木的办法,草木灰尽入地,也起到提高地力的作用。繆啓愉先生推断“以铁爬漏凑之”是耕翻之后用铁齿耙耙地。

  八月杀春谷地、种大麦、小麦、苜蓿、葱、蓮、蒜、萬苣、芸薑、胡荽、罂粟等。九月收五谷种、备冬藏、收粟种等。书中详细说明了“收五谷种:是月五谷,择好穗刈之,高钓。别打,乾日队以穰草窖之,勿贮器中。”九月是收获的季节,除了收五谷种之外,还要收菜子、收枸杞子、收梓实、收栗种、备冬藏。

  十月,翻区瓜田、耕冬葵地、种豌豆、麻、区种茄、覆胡荽、种冬瓜等。十一月试谷种、羔种。十二月,除了溉冬葵、嫁果树,土地上的事情几乎没有了,农家开始对收获物进行加工。

  书中列举了众多的农产品加工方法,如造腊酒、造酱、制脯、碾米、制作各种治疗常见病的膏丸,详细的不厌其烦地记录似乎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农家年终事务图,显示岀唐代小农劳作了一年后的富足、热闹和繁忙。

  十二月有一条为修造农器,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其中列举的生产工具就有连枷、犁、楼、磨、铮、凿、锄、镰、刀、斧等,加上其他地方出现的碓、石磨,基本囊括了唐代农家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

  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农事记录,对唐代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从育种播种中耕到收获储藏消费的整个过程和富庶充实的农家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四时纂要》中记录了很多新的作物栽培技术。例如粮种处理技术。唐代对粮食种子的处理技术除了继承以往人们的成熟经验如暴晒法、蒿艾蔽窖藏埋法、浸种法、澳种法等之外,还发明了苍耳拌晒粮种处理方法。

  意思是对于大麦和小麦的种子,把当年收获的粮食,于收获的第二个月中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朗日子,将庭院打扫干净,等到地面被太阳晒热之后,将麦种薄薄地摊在地上,将苍耳磨碎掺在麦种中一起晾晒,等到下午5点左右,趁热将麦种收储,可以保证两年不被虫蛀。

  《四时纂要》记载:“种葱韮(此处为繁体字)取谷五升,先炒谷令焦,即与葱子同搅令匀,而楼一眼种之。”谷灰就是我们常说的草木灰,按照土壤学研究结果证明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富含钾、钙、磷,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农家有机肥。

  这种用谷灰拌种的方法到了后世被推广到许多农作物包括粮食种子的处理上。由此看来,唐代人也需要更多的猪肉和鸡肉,但他们那时还没有什么激素、抗生素和让鸡蛋猪肉变色的那些代表科学进步的添加剂,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摸索食物催肥的土办法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食要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bf88必发
版权所有:bf88必发(中国)·唯一官方网站注册登录APP bf88必发